回顾国内医药市场发展历程,酷似市场上一般产品经历的生命周期:大约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国内医药市场开始起步,传统医学展现产业化运作、但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为进入期;随着需求扩增,市场步入快速增长阶段,技术逐渐定型,进入壁垒随之相对提高,竞争状态较为明朗,此为成长期;技术全面发展成熟后,市场参与者随着门槛降低而大量涌现,此为成熟期。中国市场目前正面临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过渡局面,在成熟期阶段,国内企业通过降低药价、提升药品质量挤压进口等手段获取超额利润,同时为满足个体意识觉醒时代背景下的病患多样细致需求,个体化医疗服务势必在后期将成为主流医疗手段。而衰退期在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还不会出现。
随着生命周期的阶段演进,医学理论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不同阶段也由不同理论来主导。继传统医学及循证医学理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根据病患个体化特征施行针对性医疗手段为核心理念的个体化医学理论。个体化医疗将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报道称,美国每年因用药差异约有10万人死亡,已经成为美国第4至第6位的死亡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同样面临用错药的严峻考验,据了解在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一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
用错药带来的医患损失已成为世界普遍难题。由于人类基因修饰的多样性所致,再加上年龄、体重、并发症等其他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对相同药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表现,这就导致了尽管制药业每年为药物研发投入巨额资金,但研发的药物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如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效率为50%,而癌症的药物有效率仅为25%,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差异最高可达300倍。
所谓个体化医疗,是以每个患者的基因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针。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找到不同病人用药反应不同的标记,进而通过检测与分析这些标记来确定患者属何种反应人群并以此判断选择疗效最佳的药物和确定最佳剂量,从而真正达到“用药个性化”的目的,使临床用药更具针对性、高效性和安全性。